“”在李跃儿的书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怦然心动,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选鞋的经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我们最终选择的总是那“”双穿着最舒适的鞋子,联想到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我的这双 鞋 真的适合班“”级里每个孩子这双 脚 吗?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宝,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 幸福 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 幸福的根源 ,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根据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才能感受到幸福!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作为一名教育者,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孩子的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 只适合 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教育者(老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 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的方向去努力。黑夜中的北斗星人生多苦难,但爱和梦想可以让生命变得意义非凡。英国作家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