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跨界成为竞争新常态工作;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沟通;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未来;与企业交往时不忘背景环境,能够一体化地认知问题的所在。跨界,就是具有穿行于不同领域的综合能力,是当下这个巨变时代对个人和企业能力提出的全新挑战。因为,产业的边界从来就不存在,概念的定义变了,行业的定义就变了。一,跨界是个“伪命题”1.跨界现象跨界给我们的常规印象似乎是无章可循、无迹可寻。从地产、采矿、食品、电影到金融,如今几乎每个行业都在上演跨界与被跨界大戏;从商业大佬、影视明星到创业大咖,几乎每个阶层都有经典的故事脚本。跨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2.跨界逻辑破解跨界迷思的第一步是厘清跨界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当跨界成为常态,跨界就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为什么?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首先,跨界的实质是颠覆和创新。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层累式创新,另一种是破坏性创新。前者是在组织内部,根据既定的范式进行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拓展。瓦特改进蒸汽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瓦特并没有颠覆蒸汽机技术本身,而是在性能方面进行微创新,从而使之更容易推广。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则是典型的破坏性创新,即拆除了蒸汽机,制造了发动机和内燃机。可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跨界不可避开,人类商业史就是一部跨界史。其次,跨界是企业成长的路径。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经营只有三种结果:死掉,立足本行业,以及做大做强并跨界渗透到其他行业。看看财宝世界 500 强的榜单,高盛、GE 几乎都是跨界经营的高手。伟大的企业不会满足于成为行业冠军,也不会局限于某个边界内。企业跨界经营要么出于新机会的吸引,要么出于对资源整合和行业布局的考量。最后,跨界是自由市场的“天性”。“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孟子语,意即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市场的“天性”来自于所有公民的“人性”;用西方的话语来说,就是制度源自人性。假如市场是自由的,那么市场就没有边界,只有竞争壁垒。市场可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丛林世界,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进展就必须建立竞争壁垒,包括特许经营权(垄断地位)、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壁垒和资源壁垒(信息、规模、用户、渠道、基础设施)等。然而只要是自由的非强权的竞争,任何壁垒都会被打破,尤其是那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行业(国有垄断企业),跨界是自由市场的天性。3.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