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一、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二、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进展众所周知,现代西方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起家的。现代人本主义批判了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恢复了人在哲学中的本体地位。但与古典哲学上对人的关注已经大不相同。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是对人、对人的生活的思考与对知识、理性的追求是统一的。现代人本主义关注的既不是生物学上的自然的人,也不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的人,而是人的情感、意志,欲望或潜意识心理。他们基本上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观点,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语言来谈论、认识人、理解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开始于十九世纪初,以叔本华以及其后的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唯意志主义是把人的意志作为宇宙之本的哲学理论。他们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人的意志,意志或表现为某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冲动,或表现为追求生存的生存意志,或表现为追求权利的权利意志。他们认为,人是意志的存在,意志表现为欲望,欲望永不能满足,人永远处在欲望的痛苦之中。唯意志主义对人生持悲观主义态度。作为第一代人本主义思潮,唯意志主义哲学理论充满着类比、隐喻,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加之那种把人的主观意志夸大为万物之本原的见解,难以抵挡实证主义的攻击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衰落是必定的。由此进入了第二代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二代是以德国的狄尔泰和法国的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他们继承并修改了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志,而是生命冲动本身。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冲动制造了整个世界,从而成为宇宙的生命冲动,因而生命生冲动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物质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余烬。生命冲动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流”,柏格森称之为“生命之流”回“绵延”,它只有时间状态而没有空间形式。在他们看来,对于这种生命之流,理性是无法认识的,因为科学、理性只有实际的、功利价值,而没有认识的价值。只有诉诸于非理性的直觉才能深化生命之流之中与之互相交融,从而真正体察到整个生命冲动的本质和意义,并进而把握真理。所以,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理性和科学,放弃认识外部世界的企图。返回意识自身中去体验自我生命的神秘。在西方哲学史上,生命哲学第一次完整提出了非理性主义,强调了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但与唯意志主义反理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