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和素养教育之比较 摘 要: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和我国的素养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从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描述了这两种教育理念,并探讨了二者的异同,旨在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的某些思想来寻找推动我国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有利因素,完善我国的素养教育。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素养教育 借鉴1.引言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育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提倡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老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在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例如,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进展”为核心理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总的来说,我国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素养教育,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进展。2.人本主义教育提到人本主义,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进展。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某些方面观点的分歧。以下借用杨韶刚(202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两个主体进行说明: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进展,制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进展的内在体验。培育全面进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培育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由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进展为本位。把事实与价值融合,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是这一理想的充分体现。“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必须对其它知识和讨论方法有一些系统而概括的了解。人本主义的这种教育理念培育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重视自我概念,突出人格进展和道德品质的培育。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