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比较——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为例摘要: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作为一种种西方戏剧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在起源进展不同的背景下,必定会有差异;同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也必定存在着共性。以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音乐局《巴黎圣母院》为例,将两者进行比较,浅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也为两种文化的不同提供了讨论方向。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剧、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巴黎圣母院一、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的起源进展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进展,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中国的艺术根基,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王国维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在 17 世纪到 18 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各种各样的音乐在欧洲都得以茂盛进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即音乐剧。二、差异分析(一)表演形式不同中国戏曲由于在传统文化中进展,已成为审美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所以舞台表演较之西方音乐剧来说,注重的是“神”,不拘泥于“形”的表达,完全体现了戏曲中审美情趣的写意之处。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的片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祝英台哭诉她要嫁给马文才。这里的桌子椅子只是演员剧情需要的摆设,主要是由舞台上的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表演和演唱来营造出楼台相会的这样一个场面。更多的是靠观众来想象,而不是用布置的场景来营造整个故事的氛围,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和表现张力。而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开篇《大教堂时代》便是一个吟游诗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娓娓道来的歌唱,舞台的布景整个都在观众的视野范围之内,所以每一根柱子和人都组成了舞台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句歌词唱道“野蛮人聚集在各个城门,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这时候整个舞台上都是穿着破烂的野蛮人躺倒在地,异教徒站在城门石柱上,所有的布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增强了共鸣,体现了音乐剧的写实风格讲求对现实世界完全忠实地模仿,并由此制造出生活幻觉的“真实观”。虽然相较其他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