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还是内燃机先放出结论:窃以为,这种让燃料在“体内”燃烧,并可将那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内燃机,直到 21 世纪 40 年代都未必会灭绝。倒不是对于内燃机自身寿命或者人类的内燃机情怀有多大自信,而是那些靠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即便不考虑电池的各种问题,也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充电或充氢网络完成铺设,并实现低碳、经济地生产电能或氢能,以及传送和运输,才能真正地统治汽车社会。这可不是单靠汽车企业就能完成的事儿,其间还涉及到政治等复杂的外围因素。当然,燃料的事,咱不懂,就不再继续掰扯,还是接着聊内燃机罢。如无意外,21 世纪中叶,汽车发动机的“主食”依旧是汽油或柴油,而且基本结构仍为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进气也以自然吸气或涡轮增压为主,表面上看跟 30 年前没啥两样。当然,21 世纪 40 年代的发动机较之以前的老古董,多少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毕竟发动机师不是吃空饷的虚位,自然得拿出对得起薪水的研发成果。首先,原本泾渭分明的汽油发动机同柴油发动机,或因互补长短而变得不相上下,甚至有可能让人在购车时备感纠结。一方面,柴油发动机的NVH 指数和排放指标,原本就在持续完善并逐渐接近汽油发动机,再历经多年进化,自会缩小差距;而另一方面,假若 HCCI 均质压燃技术、EGR 废气再循环技术等节能技术能够顺利普及,那汽油发动机不光可以像柴油发动机一样直接压缩燃烧,更有望让量产汽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普遍超过40%,甚至可望达到 50%。另外,继车型平台模块化之后,发动机的模块化也将成为常态,从而使得发动机的研发成本得以大幅降低。而且随着轻量化浪潮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发动机部件将改用非金属或合金的新材料,不仅汽缸盖、进气歧管等周边部件会采纳新材料,甚至油底壳等重要部件也将换上非金属材料。不过,面对日益严苛的环保指标以及始终追求速度激情的人类,单枪匹马的四冲程内燃机只怕早晚会力不从心,或许主动缩小身形再跟电动机组成混合动力系统,会变成内燃机的首选出路,不然再过 10 年多半会被喜新厌旧的人类束之高阁。不过,考虑到 21 世纪 40 年代电动车很可能仍羽翼未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混合动力将成为主流,并且无论哪种混合动力形式,包括增程式电动车,都会得到充分的进展,进而形成百花齐放的景象。顺便一提,以上只是寻常的脑洞。假如能把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高功率密度和往复式四冲程发动机相对出色的燃油经济性结合在一起,发明一款全新的内燃机;或者把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