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精神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但却是被淡化和边缘化的篇章。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聚焦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旨在呈现民族解放运动共通性的同时,探讨其多样性。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暴力斗争又被视为最“革命”、最有效的抗争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甘地开创的以非暴力抵抗方式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无论与同时代的亚非拉国家还是与印度历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做比较,都显示出其独特性。由甘地独创并因他而进展的非暴力斗争,不但最终促成了印度独立运动的胜利,而且对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南非曼德拉黑人运动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展的宏观视野中定位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节课的设计要义理应凸显其内涵、挖掘其成因、彰显其价值。当然,这一切必须由“灵魂”来统摄。作为一名 60 后,笔者在成长的岁月中深受革命文化的影响,受制于革命史观烙下的思维定势,难以深切理解印度“非暴力”斗争,迟迟不能发掘出本课的灵魂,设计遭遇瓶颈。幸得李惠军老师点拨,让我从擅长的“史学即人学”视角寻求突破。于是我将讨论的关注点从“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转向“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袖甘地。非暴力原本是甘地个人的政治信念,在反对南非当局卑视印度侨民的斗争中付诸实施、初见成效,一战后成为国大党领导印度自治的指导思想,甘地作为国大党的精神领袖,发动过 40 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实现印度独立。正是在甘地矢志不渝的推动下,非暴力斗争终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变革方式。基于此,认识甘地的思想学说成为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关键点。爱因斯坦这样评价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信任,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甘地虽被尊为“现代印度国父”,但他留给世界的影像并不伟岸:矮小瘦弱,身缠土布,赤裸双脚,手执拐杖。为争取印度自治,他竟以羸弱之躯发动过 40 多次非暴力抵抗,15 次绝食斗争,坐过2000 多天大牢,遭遇 5 次刺杀。被刺身亡前的遗言竟是“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我眼中的甘地不再仅仅是印度非暴力斗争的一个符号和象征,而是富有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巨人,这是他超越历史开创非暴力斗争道路、并让千百万印度人民坚定追随的神秘所在。是什么滋养了甘地、成就了他的伟大?在我看来,是“坚持真理”(Satyagraha)。这是甘地在南非反对种族卑视斗争期间发明的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