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质好,其实是淡化了红尘味(真美!)所谓气质好,其实是淡化了红尘味(真美!)篇一 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 有的人气质好,不是生活没有苦恼,而是一地鸡毛的苟且,可以压缩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困于内心,不显于人前,不会扰了日常的美好。 长此以往的沉淀、升华,一切皆可以举重若轻。 而这种淡化的红尘味,会让人清新脱俗,没有油腻感,反而有几分仙气,这份飘逸,很稀有、很夺人。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出走半生,归来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 只有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在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 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菜根谭》中有云:“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苏轼在 63 岁穷困潦倒之时,还写下这样的诗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先说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调侃,酒后的潮红被误认为脸色红润,用自嘲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 一个人未经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见过生活凌厉,依旧内心向暖。 才能像苏轼这样,深谙“沉舟侧畔千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更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 几米在一场大病初愈之后,四十岁的他,开始自己儿童漫画绘本的创作,用画笔讲一个又一个充满爱的故事。 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都看到一个个纯真的灵魂: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童稚…… 作家周国平说:“喜爱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味道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不是为了逃离红尘,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 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知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