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2024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八年抗战无疑是最悲壮的一页。抗战时期的桂林,汇合了全国大量文化名人,他们办刊、出报,他们写作、绘画,他们演戏、合唱,用文化吹响战斗的号角,激励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使桂林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城。 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概况 1939 年,随着大批文化人士、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的到来,桂林形成第一次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高潮。1941 年初在皖南事变的影响下,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陷入低潮。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和香港沦陷,又有大批文化人从沦陷区辗转来到桂林,1942 至 1943年,桂林再现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高潮,直到 1944 年春的西南戏剧展。当年夏秋,受战局的影响,文化人撤退,桂林沦陷,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结束。尽管运动在初期面临敌机轰炸的直接威胁,中期出现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后期有文化人的生活窘迫以及文化市场上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重重困难,但在抗战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抗战文化运动在桂林轰轰烈烈地开展。 (一)抗日文化事业蓬勃进展 抗战期间,桂林的书店、出版社、印刷业、图书、杂志出版、社会科学讨论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书店、出版社的建立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桂林先后有各类书店、出版社共 200 余家[1]2,党直接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书店和出版社,如《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文化供应社、三户图书社等,其出版物在广阔读者尤其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版业的进展带动印刷业迅速增长。抗战前桂林印刷企业不到 30 家,大部分属手工印刷,没有一家专门印制书版的印刷厂。抗战以后,据 1943 年 7 月的统计:桂林已有大小印刷厂 109 家,其中从事书版印刷的大型印刷厂 8 家,还有从事彩印、铸字、装钉的,设备比较齐全。每月的生产用纸达 1 万令到 1.5 万令,排字生产达 3000 万字到 4000 万字[1]2。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书刊,有 80%是桂林出版的[2]37。随着出版社、印刷厂的激增,图书、杂志的出版也显得空前繁荣。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文艺著作多达 1000 多种,丛书 50 余套,杂志共出版了 200 多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