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内迁及本地高校校歌讨论概况摘要:高校校歌是高校文化修养、德育思想、学习风貌及职业规划等浓缩后的精粹,战时背景下的高校校歌,不仅要歌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德育风貌,更是要讴歌出国家动荡山河中的时代理想。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它已不属于一个区域化的含义,而是全国综合文化的栖息地。浏览重庆地区抗战时期内迁与本地高校校歌,可以了解高校在战时背景下文化进展、办学理念与时代理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校歌 抗战时期 高校“校歌是一所学校规定的代表该校的作品”众词典对校歌如此释义。该时期所创作的高校校歌,有抵抗外敌、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英勇之声,也有凝神聚力专研科研、恪守职业道德等决意之词。情感主义美学的代表柏拉图音乐对人类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柏拉图曾表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假如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每来浸润心灵”[1]。抗战时期的校歌,除源于千万学子的爱国心声,还鼓舞着除学子以外的千万百姓。由于深深的烙着民族精神与时代气节,因此该时期的校歌已不仅是单纯歌颂学校的风貌的音乐作品,而是对世道的呐喊与对国家的期盼。战时背景下内迁重庆与重庆本地高校的校歌,特指在 1931 年 9 月 18日至 1945 年 8 月 15 日,14 年的抗日战争开始与结束前后创作的。该阶段创作的校歌有着特别的时代背景,“高校师生员工,不甘屈辱,纷纷内迁。有一迁再迁,甚至八迁者,虽颠沛流离,而弦歌之声不绝……所以,高等教育在连年战乱之中,数量上仍能不断增加。自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是国统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内迁重庆的高等学校共 42 所”[2]。从史料中得知,内迁至重庆的高校以及本地高校的进展数量,虽高校聚集局限于此地,但已冲破了区域化界限性,成为综合进展的重要之地。对重庆地区的内迁与本地高校校歌进行讨论,基本可以了解抗战时期,全国高校随时代更迭,校方所传达的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精神的变化,以及歌曲在创作上的变化。一、重庆地区的高校校歌二、校歌创作的阶段性变化1936-1942 年收录的《中央政治学院院歌》《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歌》《湘雅医学院院歌》《国立交通大学》的校歌虽然在歌词内容上还是以阐业道德、学习风貌、为国奉献的精神为主,但在歌曲的形式上、旋律的创作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三首曲目都为多声部的合唱曲,另外旋律创作上使用了很多升降号的半音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