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空灵质朴写意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它能给人灵动通透的视觉感受和唯美质朴的艺术享受。河南虞城的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艳梅,通过一把剪刀,一张张纸,表达出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万千景象。她突破传统,独创了三维效果的立体剪纸,那千般妩媚的“金陵十二钗”、栩栩如生的“硕果”、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和古色古香的“商丘古城”,这些兼具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特色的剪纸,突破了单层剪纸的局限,颇具立体的美感和照片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据记载,剪纸艺术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花鸟草虫的漂亮效果。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南宋,已经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当时的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漂亮的图案。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剪纸艺术一直扎根民间并在民间传承进展,它忠实地反映著社会的民风民俗、社会环境、思维习惯、历史变迁等综合因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作品不易保存,如今我们很难见到历史遗物,所获得的信息更多是通过文字记载来了解。由于剪纸属于民间艺术,在正史和文人著作中鲜有提及。最早的记载是《史记》中记载的周成王“剪桐封弟”,以及晋代《搜神记》记载汉武帝请术士为李夫人剪纸招魂。可见,无论是周成王将剪桐叶作为封弟的戏言,还是汉武帝剪纸的巫术意义,剪纸从雏形发生开始,人们就给予它以一定的精神内涵。贾艳梅在创作剪纸作品时,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着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她在审美制造中既尊重客观对象,又不受具体形态的制约。尊重主体的心灵要求,又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重新组织安排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使它们转化为合目的性的存在,并给予客观物象以主体美好的象征内涵,这的确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总体来看,贾艳梅的剪纸画作品构图平视、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亮,柔和协调;表现手法灵活,生活气息浓厚。其作品风格既传统又现代。特别是多层剪纸,既可表现光感细腻、具有写实色彩的眼中世界,又可表现抽象空灵、具有写意色彩的心中世界。在创作和制作工艺上,采纳分层设色、叠加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