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无线数字通信中的盲源分离技术关键词: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盲源分离小波变换前言虽然目前公众媒体将无线通信炒的很热,但这个领域从 1897 年马可尼成功演示无线电波开始,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到 1901 年就实现了跨大西洋的无线接收,表明无线通信技术曾经有过一段快速进展时期。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众多的无线通信系统生生灭灭。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移动无线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相比,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因此,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应具有高的数据传输速度、高的频谱利用率、低功耗、灵活的业务支撑能力等。但无线通信是基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信息传输的。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输时,无线频率资源受限、传输衰减、多径传播引起的频域选择性衰落、多普勒频移引起的时间选择性衰落以及角度扩展引起的空间选择性衰落等都使得无线链路的传输性能差。和有线通信相比,无线通信主要由两个新的问题。一是通信行道常常是随时间变化的,二是多个用户之间常常存在干扰。无线通信技术还需要克服时变性和干扰。由于这个原因,无线通信中的信道建模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都有所不同。1.无线数字通信中盲源分离技术分析根据源信号在传输信道中的混合方式不同,盲源分离算法分为以下三种模型:线性瞬时混合模型、线性卷积混合模型以及非线性混合模型。1.1 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技术是一项产生、讨论最早,最为简单,理论较为完善,算法种类多的一种盲源分离技术,该技术的分离效果、分离性能会受到信噪比的影响。盲源分离理论是由鸡尾酒会效应而被人们提出的,鸡尾酒会效应指的是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在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该效应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适应能力。当盲源分离理论提出后很快就形成了线性瞬时混合模型。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技术是对线性无记忆系统的反应,它是将 N 个源信号在线性瞬时取值混合后,由多个传感器进行接收的分离模型。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盲源技术迅猛进展的时期,在 1986 年由法国和美国学者共同完了将两个相互独立的源信号进行混合后实现盲源分离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成功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