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所谓史料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对相应的史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猎取相应的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在历史课程的改革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史料教学的环节。本人就史料教学的有效性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史料教学能够再现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历史教材内容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有一些历史结论,只有少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史料的解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重要史实都没有完整的交代和讲述清楚。但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史从证来,离开了史料,历史就成了无本之木。史料就是证据,没有证据的结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不易理解,不容易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提供相应的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说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时候,教材只是在小字说了一句: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并且第二课中说到,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都操作在皇帝一人手中。皇权如此之大,相权为什么还会对其造成威胁,产生矛盾呢,学生们往往很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相应的史料做补充了。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就非常大,有“封驳谏争”之权,什么叫“封驳谏争”呢?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的批准,假如丞相觉得不妥,那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照我这个改,这和报社编辑审稿似的,有权修改或枪毙稿子。汉景帝想封其舅舅王信为侯,“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材料二:秦汉的丞相地位非常高,皇帝跟丞相两个人春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车互相行礼,尤其是拜相的时候,宰相行礼,皇上不能不能大马金刀的搁那坐着,得起身还礼。宰相每次行完礼,皇上都要还礼。所以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材料一反映秦汉丞相的权重,材料二反映其位高,其对皇权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以后的皇帝要想方设法的削弱相权。这些史料拓展了历史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了秦汉的历史时空中,能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并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所需要的智慧和力量,促进自己逻辑思维水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