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理论审美审丑和审智范畴的有序建构[摘要]理论范畴的准确性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外延基础之上,但散文是多种亚文体的综合交错,恰恰缺乏确定的外延,这就造成了现代散文理论十分贫困。建构散文理论的当务之急,一是在错综复杂的外延中确立基本范畴,在矛盾转化中衍生新范畴、亚范畴,构成自洽的、有序的散文范畴系统,二是在方法上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辅之以三分法,三是摒弃以静态的眼光对散文史作孤立直观的表层描述,而以动态的历时视野将逻辑范畴与历史进展结合起来。就散文进展演变而言,抒情审美的极端造成滥情、矫情,乃有审丑和亚审丑之幽默散文,而亚审丑幽默所遵循的并不是理性逻辑,故其思想深度受到限制,此等矛盾遂导致既非抒情审美亦非亚审丑幽默的审智的产生。因此,将文学性散文归纳为“审美”、“审丑”、“审智”三大范畴,既是逻辑的有序划分,又符合历史的进展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填补世界散文理论空缺的有益尝试。[关键词]散文理论范畴审美审丑审智一、散文理论的困境比起小说、诗歌、戏剧花样翻新的理论,现代散文理论显得十分贫困。从“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叙事与抒情”,到上世纪 60 年代的“匕首投枪”、“形散而神不散”,再到 80 年代巴金的“讲真话”和至今仍然风靡学界的“真情实感”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散文尚未形成内涵确定、具有内在丰富性、足以衍生进展形成体系的基本范畴,学科理论的草创阶段尚未开始。从世界散文历史观之,散文没有起码的理论范畴,更谈不上系统性。原因在于:理论范畴的定义属于内涵性质,其准确性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外延基础之上,但是,散文几千年来恰恰缺乏确定的外延。这种现象在中国、在世界均有其历史根源。我国从先秦到晚清并不存在纯文学性散文文体,只有“文”的观念。诗言志,文载道,文是与诗相对的。文又可分为古文和骈文。骈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同时也是官方有用文书的常用形式,而古文则比较复杂。在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中,古文有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等等,可见散文包含了文学性和非文学性,审美情感性质与有用理性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是多种亚文体的综合交错。此等情况不但是中国特有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台湾学者郑明蜊认为:“在中国散文虽然不居于文学的地位而生长,但在西方,散文却没有自己的地位。”她援引董崇选《西洋散文的面貌》说:“在西洋文学里,最初的三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