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死魂灵在我记忆中,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报刊上登载的,一般是从浩劫中归来的文学作品和文章。饱经沧桑的人们,准备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的时代,是当时普遍的心态。近日读 1978 年至 1983 年的《新文学史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一道长长的“死魂灵”的历史的影子,似乎在“回忆录”和“悼念”等栏目中挥之不去。它们把我拉回到那个不同意再回去的年代,让沉重哀歌重新啃噬着我已经安稳下来的心灵。这个文学史边角料,是我在过去了的 38 年生活中不曾想到的。这本杂志第一个栏目是“回忆录”,发表与本文有关的追忆文章有数十篇。最后一个栏目“悼念”,登载了 46 位作家、批判家和各类文艺家故世的消息,以及追悼会报道等。b 大部分悼词中有“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的字眼,一部分没有。逝者年纪最大的是郭沫若(86 岁)和茅盾(85 岁),年纪最小才 50 出头,是死于“文革”的缘故。他们出生年月多在清末民初。一些人可能确实是迫害致死,例如老舍、傅雷和邵荃麟等,另一些人是心灵上受到损害,因心情压抑和身体有病而亡故,例如魏金枝等。有些则是正常死亡。清末民初出生的人,到这个时候也有六七十岁了。当时人的正常寿命应在六十岁左右,不像今日可以通过药物将死亡时间推迟到八九十岁。那个年代只有郭沫若、茅盾享受的医疗条件能做到这点。所以,不能说所有人都是“被残酷迫害致死”。死在新时期最初几年,是这些逝者共同的命运,令人遗憾。选择几个个案,是想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一、老舍的故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普通的满族护军士兵,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战死;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缝缝补补,在小学里当勤杂工维持生计。因为这个缘故,老舍衷心热爱新社会。建国后,他是作家中最受政府信任的人。他女儿舒济说:“毛主席生前曾多次亲切地接见过他,亲自观看和听他写的话剧和相声,他出席历次最高国务会议。尊敬的周总理生前多次给他点题,观看他写的话剧彩排,给他讲解党的政策。”c 要讲,这种人生经历和背景不应该成为政治运动包括“文革”的对象。这个故事的引子很值得注意,就是老舍身边的文联办公室主任曹菲亚刚才说的那段话:他大概以为不会揪他,自己爱国,是无党派,又非当权的走资派。他进一步强调说:“老舍先生很大一个长处和优点就是,他是个非常善良、非常豁达的这么一个老人。”e 实际不仅是上述史料,1949年以前的“老舍故事”,也在加强印证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