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老师的角色转变新课改后,我们的教材换了。新的教材打破了原来教材的体系,不再以时间为线索,而是转变为更加具体的专题性质的授课模式。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进展的培育”;“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可以说新教材图解丰富、思维活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进展以及对其知识的动手、动脑实践意识的培育。因此,新课改下老师应该结合教材转变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老师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带领学生学习的角色,使学生从不自主的浅层次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深层次学习、主动进展。在此,我就新课改下历史老师如何上好历史课谈谈我的观点。一、改变教育教学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老师应该力争在授课中用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历史课充满趣味。假如在上课的时候把《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的故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历史风云》《百年中国》等和我们的历史课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真的是蛮有味道的。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好奇心,就会为满足兴趣,探究意义而自发、主动地学习。因此老师的知识运用水平和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许多调查讨论结果都了这一点。二、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精彩地设计课堂提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深化地解读教材,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不同难度的问题,理性地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可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1 封闭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大多数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马关条约》的内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的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几个朝代是统一王朝”“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可以较好地培育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一定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出知识树的基本结构。2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为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