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昙花一现的农业改革

昙花一现的农业改革_第1页
1/6
昙花一现的农业改革_第2页
2/6
昙花一现的农业改革_第3页
3/6
昙花一现的农业改革人口问题是民国初年险峻的危机。清初人口 1 亿,民初人口 4.5 亿,粮食生产却原地踏步,严重不足,约 60%国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们中国人现在的痛苦,每日生活,至少总有三万万人,朝不保夕,愁了早餐愁晚餐,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穷弱的国家。”1923 年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演说,生动说明民族存亡困局。广东是人口问题最严重的一省。民初广东年产食米不到 6800 万担,人口却逼近 3300 万。每人每日吃米 12 两,一年需米 9000 余万担。湘皖赣各埠每年销粤食米仅约 150 万担,必须大量进口安南(越南)、暹逻(泰国)与小吕宋(菲律宾)的“洋米”。广东年均进口洋米 860 余万担,外溢现银高达 1 亿银元,白鹅潭南岸的洋行仓库区渣甸仓与太古仓,常常屯满刚卸船的东南亚大米,但每年仍缺米 1200 万担,米价居高不下。省城基本工人每月工资银元 9 元,最便宜的大米每元 9 斤,人均月消耗大米 22.5 斤,买米基本所费即达 2.5 元。上有高堂,下有妻儿,五口之家的米钱超过工资,只能杂粮稀粥凑合度日。而在广阔农村,农民收入又远低于工人,终岁勤劳,不得一饱,只好远离家乡,下南洋、闯金山、当兵吃粮。全球华侨通讲“唐话”(粤语),粤军征战半个中国,都是缺粮逼出来的人口外流辛酸史。解决缺粮问题,关键在粮食增产。一战后流行的化学肥料是增产的快捷方式。饥困百年的广东农民抢先接纳化肥,但洋商唯利是图,化肥配用不当,几乎摧毁广东农业。广东军政领袖陈济棠痛定思痛,火速推动化肥改良。到了 1937 年,已摸索出使用化肥的正确道路,数千年未解的缺粮危机见到曙光。若能普及,一个富强的中国指日可待。然而,抗战爆发,化肥改良的盛业戛然而止。短视近利的肥田粉1893 年,美国开始商业化生产硫酸铵,开启化肥新纪元。植物成长需要十余种元素,其中以氮、磷、钾为重要,通称“肥料三要素”。传统农业以人畜粪尿、绿肥与油粕豆饼为土地补氮,以兽骨磨粉为土地补磷,以草木烧灰为土地补钾。但粪尿、骨粉与草木灰来自大自然循环,数量固定,粮产不可能出现突破性增长。越陌度阡,同样田野,产量千年不变,若人口出生超过土力,就会因缺粮造成战乱,合久必分的盛衰兴亡,因此循环无解。由氮与氢化合的“氨”(NH3)改变了无解的缺粮循环。美国厂商将煤干馏,析出氮素,溶于水成为俗称“阿摩尼亚”的氨水。加入石灰,导入硫酸化合,蒸发干燥后结晶为硫酸铵。这貌不惊人的硫酸铵,是人类首次能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昙花一现的农业改革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