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出处】《本经》【拼音名】QiuYin【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① 参环毛蚓7〜9 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滷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② 背暗异唇蚓6〜9 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原形态】① 参环毛蚓体圆柱形,长 11~38 厘米,宽 5~12 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 2 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 2 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 11〜12 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 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 1 个,位于第 14 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 1 对,位于第 18 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 3 对,位于 6〜-7,7〜8、8〜9 节间,第 6〜9 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乳头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 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② 背暗异唇蚓体长 10〜27 厘米,宽 3〜6 毫米。背孔自 8〜9 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 4 对,生殖环带在第 26~34 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 1对,位子第 14 节;雄性生殖孔 1 对,在第 15 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 2 对,位于 9〜10、10〜11 节间。生长潮湿而多有机物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性状】① 广地龙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等地。② 土地龙干燥全体呈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