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珠中穿缀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定准作品总基调 总基调是指朗诵者在朗诵艺术创作中给予作品的感情色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相和谐的语调。一部歌剧,无论好人登台,还是坏蛋上场,张三李四各有其调,但他们都围绕着同一个主旋律。因此,即使不了解情节,但只要一听曲子,就知道它们出于同一部歌剧。朗诵散文时的总基调就好比是这歌剧的主旋律。定准了这个总基调,那么朗诵那些形似散落的内容时,就可以使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达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 二、口语中润饰 散文中有一类抒情性很强的作品,虽然它们不讲究齐整的韵律,也不分行排列,语言显得比较生活,但同样制造出诗情画意水乳交融的优美意境,同样让人领略到它们语言的 美妙音乐性。因此,要朗诵好这一类散文,就必须做到: 口语中润饰,即在保持散文语言特色的前提下,对它进行艺术加工。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显示与诗歌的异同 当我们朗诵一篇优美的抒情性散文时,很容易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为了表现这篇作品的优美性,而不顾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用朗诵诗歌那样的语调朗诵;另一种则是拘泥于散文语言的形式,表现不出作品的优美性。因此,要做到既保持散文语言的特色,做到口语化,又要对它进行润饰,这就必须避开上述两种极端,显示出与朗诵诗歌的异同。一般来说,语言形式的差异容易把握,关键是要善于从感情、画面、音乐性三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够达到耐人寻味的朴素,复杂中探求出来的单纯,极度绚丽而终于返朴归真的平淡这样的艺术境界。 比如朗诵袁鹰的《岗山花雪》这篇散文下面一段内容,就要显示出与诗歌的异同:花雪、花雪,生前,满树生辉,红的如朝霞,粉的如胭脂,白的如碎玉,使人陶醉,使人振作,使人精神焕发,使人心旷神怡。待到随风而去,落英缤纷,留给人间的依旧是美的升华,生之赞歌 以上的语言,从形式上看比诗歌接近口语。它既没有分行排列,也没有严格的平仄和押韵。因而,朗诵起来要比诗歌朗诵时的言语生活化些。然而这一段语言的优美程度,又完全可以与诗歌媲美,尤其是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又迫使朗诵者必须像朗诵诗歌那样,才足以体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比如董行佶朗诵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他既不失散文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却又让人听后仿佛觉得在欣赏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样。下面是他朗诵该文的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