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中的“月”和“风”李白、杜甫诗中的“月”和“风” “月”和“风”是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本文以李白、杜甫的诗为范围,以这两个意象为中心,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制造作一点探究。 对“月”和“风”的考察各分五项: 1 用什么字词来修饰“月/风”:用“A+月”、“A+风”表示。 2 用什么字词来表述“月/风”:用“月+V(或 V+月)”、“风+V(或 V+风)”表示。 3“月/风”和什么形象同现:用“月~N”、“风~N”表示。(“月/风”可以和 X 并列,也可以和 N 分开出现。) 4“月/风”的表述和什么描述同现:用“月 V/S”、“风 V/S”表示。(这实际上是两个小句的紧缩,常用来表达诗人细微的观察和巧妙的构思。) 5“月/风”在诗篇中常常和什么情景、什么感情联系:用“月—X”、“风—X”表示。 从计算机检索的角度看,这些都是“月”、“风”和其它字词的各种组合。但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看,其中有的是通常的组合,讨论的价值不大;有的是超常组合,反映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奇异的艺术构思,是讨论的重点。 (一)月 (1)A+月 “月”前面加修饰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性状+月:“明月”、“落月”、“新月”、“寒月”、“孤月”等。这一类很常见。但李白和杜甫的诗中也有不同的表现(见下)。 2、季节+月。按理说,“季节”可以是“春、夏、秋、冬”,但在李杜诗中主要是“秋月”。这和诗歌描写的景象有关,因为“秋月”最圆最亮,最值得欣赏,也最能引起人的思念,所以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 处所+月: 如“山月”、 “江月”、 “边月”、 “碧溪月”、“石濑月”等。此类多见于诗歌,“月”和景物配合,形成一幅风景画。而在不同的背景下,“月”也各具不同的情态。 “山月”常常是高山上之月,显得高远、清爽,如:“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李白:酬岑勋见寻)[1] “江月”是江上或江中之月,月色和水色交融,显得光洁、柔和,如:“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杜甫:江月)。而“边月”出现在荒凉的边塞,往往给人高寒、肃杀之感,如“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五)至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则是在山峰上有月轮,在江水中有月影,而且一静一动,意境十分优美。 地名+月:“镜湖月”、“西江月”、“金陵月”、“鄜州月”、“瞿塘月”等。“月”原来是各地都能看到的,并不专属于一个地方。但诗歌中却常常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