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读后感_读后感-文档在线预览【寒假读后感】《法律与道德》读后感洪诗琦《法律与道德》是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从历史、分析和哲学三个角度来阐述法律科学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著作。但是,法律与道德之间却又存在着区别:第一,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一局部,它与法律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标准体系,共同为经济根底效劳。第二,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方式不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他律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那么是借助社会舆论、内心确信、传统习俗等自律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这也是两者最显著的区别。第三,法律与道德的标准范围不同。法律标准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标准人的内心活动。第四,法律是确定的、可预测的,是明确而专业的,而道德却是相对模糊的。庞德通过分析法律开展的历史进程,认为:作为社会重要调控手段的法律与道德,在法律开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相互混杂不分——逐步别离——局部融合的过程,其代表正是中国传统法律、西方近代法律和现代的社会回应型法律。而从哲学层面而言,法律与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一局部,是社会最低限度的道德准那么。而就分析法学的角度而言,法律和道德有着各自管辖的领域,法律以理性为根底,必须是确定且可预测的,但是在实践中无法将二者绝然别离对立起来,而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也是错的。针对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这种情况,他提出:要在实践中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而最根本的准那么就是个人权利的行使以不阻碍他人的自由为限。而且在立法和司法中,法律与道德一直无法截然别离开来,法律规那么中包含着许许多多道德标准。由此,我不由想到: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有强调德育的传统,学之道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受此影响,中国千年的社会治理均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重视统治者个人品行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即便是在中华法系对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中国传统法律仍是以道德为其内核,“尊尊亲亲”、“父子相隐”等忠孝道德准那么成为当时法律的重要内容,使得中国传统法律之治被称为“礼法之治”。之前我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黄先生对与古代中国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古代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使中国成为一个不能由数目管理的国家’。可谓是这个问题的最正确注脚。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今日,西方近代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社会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