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海外的两件石卿田黄薄意作品去年 10 月下旬,在日本大阪市福岛区,参加了一场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多为中国书画、古董和玉石制品。其中,一组(十余件)寿山石雕件,有两件是我国当代雕刻大师石卿(郭懋介)的田黄随形薄意作品《秋航》《高山流水》。郭懋介(1924-2024),福建省福州市人,字石卿,号介伯、抚石斋主,是当代寿山石雕刻界的大师级人物。他十三岁学艺,师从林友竹,艺成后曾受聘于古玩店为业务员,熟悉古籍书画、钟鼎彝器、玉石古董。抗日战争时期,以篆刻为业,曾与知名金石家、书画家高拜石、蔡鹤汀、沈觐寿、郑乃光等过从甚密,艺术素养日益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福州工艺美术系统工作多年。他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其薄意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内涵深奥,宏微俱妙,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刻于一炉,被誉为当今文人石雕的巨擘。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原属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比浅浮雕还要“浅薄”,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故称“薄意”。薄意雕石刻作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质印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康熙早期已初露端倪,雍正时臻于完善,后来在同治和光绪年间,繁盛流行。二十世纪初期,雕刻大师们在吸收中国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熔雕刻、绘画于一炉,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地将薄意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由于薄意浅刻如画,耗材甚微,所以特别适合于雕琢像田黄石、芙蓉石之类珍品原石。田黄石素有“易金三倍”之说,其价值锱铢相计,因此大师们雕琢时,连石屑也不忍有所损失。薄意更是一门难度较高的雕刻艺术,石卿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薄意者,吾称其为‘刀画’,即在石上以刀代笔作画也;但它比作画更难,因为石料形状不一,有裂痕、有瑕疵、有皮层,必须具有扬石之长,避石之短,化弊为得之功底,非一张作画的白纸可同日而语。特别是远近呼应,虚实沉浮,意到力不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易也!”石卿后来的薄意刀法是以当年学艺的“基本工”为基础,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因而其薄意作品别具风格,画面意境深邃,艺术境界高远,幅幅如诗如画,多是炉火纯青的不朽之作。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