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花北梦不如“南缘北梦之因摘要:清代杨蓉裳认为陶贞怀的《天雨花》可与《红楼梦》并称"南"花"北"梦""。但笔者认为,虽然《天雨花》无论文本方面还是女性自我觉醒方面都不如同时期另一位女性作家陈端生的弹词作品《再生缘》。假如硬要说"南花北梦"还不如说"南缘北梦"的好。关键词:南花北梦;南缘北梦;再生缘;天雨花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篇》中提到清杨蓉裳对《天雨花》的评价是:南"花"北"梦","江西九种"。他将《天雨花》和《红楼梦》以及蒋士铨的剧作并称。然而郭沫若则认为陈端生的确是一位天才作家,她的《再生缘》比《天雨花》好。假如要和《红楼梦》相比,与其说"南花北梦",倒不如说"南缘北梦"。在此,笔者认为《再生缘》在社会广度、深度,影响力等方面远不如《红楼梦》,但从女性思想之独立和解放这个局部来讲,《再生缘》甚至高于《红楼梦》。并且《再生缘》在女性自我觉醒程度以及文章布局等方面都强于《天雨花》。因此,假如硬要说"南花北梦"还不如说"南缘北梦"的好。1.《天雨花》文本不如《再生缘》在文本方面,《天雨花》无论是文章布局还是心理描写、音律方面都不如《再生缘》好。1.2 心理描写方面。郭沫若在《序〈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本》中指出《再生缘》的心理描写和性格塑造方面是大家手笔,"把它比之于印度、希腊的古史诗,那是从诗的形式来说的。假如从叙事的生动严密、波浪层出,从人物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上来说,我觉得陈端生的本领比之十八九世纪英法的大作家们,如英国的司考特(Scott,公元一七七一年-八三二年)、法国的斯汤达(Stendhal,公元一七八三年-八四二年)和巴尔塞克(Balzac,公元一七九九年-八五 O 年),实际上也未遑多让。他们三位都比她要稍晚一些,都是在成熟的年龄以散文的形式来从事创作的,而陈端生则不然,她用的是诗歌形式,而开始创作时只有十八九岁。这应该说是更加难能可贵的。"相比之下《天雨花》则相形见绌。目前学术界诸多学者对《再生缘》心理描写的高妙之处进行了详细论证,此处便不再一一赘述。1.3 音律方面。张俊《〈再生缘〉三论》中指出:"《天雨花》韵散文比例大概在 5:4 到 5:3之间……我们考察《再生缘》的韵散比例,从第一卷到第十七卷,基本上持续而稳定地保持在 5:1到 5:2 之间"。以韵文为小说,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很多弹词小说越写到后面,韵文比例越小,而《再生缘》,则一直保持这样的韵散比例,可见陈端生音律技艺之高超。陈寅恪在《论》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