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式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被外人称之为 Chineedre 的中国旗袍却奇迹般的复苏了多个时段,有人称羡,有人质疑。不可否认,旗袍的美是流动性的。它能在清初至民国期间作为封建文化的特色代表,也能在 20 世纪 30 年代风靡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旗袍被视为资本文化的代表而禁,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却依旧能在本世纪频频出现于国际舞台,这无疑是一个传奇。在旗袍的进展史中,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促进旗袍向更加完美、更加经典的道路上走。旗袍也因不断的变化与设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1 清初时的旗女之袍清朝初期在旗袍进展史中处于开端地位,旗袍最初由马甲的形式演变而来,加在短袄上。清初女袍长而镶滚,装饰繁琐而绣彩,线条平直而硬朗。穿旗袍的女子,往往会选择很多种类的耳饰、围巾等搭配,上衣多数无领,故选择围巾或云肩装饰。穿旗袍、两把头、系围巾、戴耳饰、拿摇扇,成为那时的最佳组合。电视剧《上书房》中的墩儿着装与此有些类似。1.2 清末至民国 20 年代辛亥革命也随着这种极致降临,旗袍在这时吸收了西方的元素,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融汇出了中西结合的新式样。20 年代旗袍短窄收腰,装饰已不再绚烂,而是日趋从简,色调也朴素淡雅起来,所谓的自然之美在此时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着装正好符合那时的学生形象,简单、单纯,除学生以外的其他业界女子也转化风格,成为极简主义的追随者。1.320 世纪 30 至 50 年代改良后的旗袍接受了西式的裁剪方法,紧身合体成为主题。并且划分为两大派:京派与海派。两者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风格,京派保持了传统旗袍的诸多因素,具有官方气质且矜持凝练,尽显大家之风。而海派,吸收了西式的艺术,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成为 30 年代上海时装的引领者。在款式纷繁中整理出了主线,从而不断时装化、不断创新,以凸显女性身材为主。腰身逐渐缩小、无袖、衣长长时极地短时至膝,旗袍在此时已逐渐形成特色,造型成熟完美,经典由此而来。全世界女性所钟爱的旗袍,就是在这个阶段传播出去的,其中以海派为主。旗袍从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把传统礼教和风化观念放置一旁,开始走向平民化、国际化。2.旗袍的搭配一件好的服装也需要相应的配饰来呼应,旗袍对配饰的要求很高,因其本身就具备高贵典雅的气质,需要用同样不俗的配件与之搭配。首先,穿旗袍时,要注意发型、首饰、外套、丝巾、丝袜等方面的搭配。其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