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琴话琐语(完整版)前言笔者学琴 60 余年,人生过程,必然会有所心得体会,今以短文形式将日常学习、研究、思考的心得体会请教大家。其中基本上是我平时讲课、讲座常提及的话题,无甚新意,故名《琴话琐语》。文中特设数序标号,是便于琴友日后提点、研讨、批判之方便。让我弹奏一曲,伴君阅读。1 对《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很多,实际上就是人们必然要走的道。“琴道”,也就是琴学的大规律,是学琴必然要行进的道,是自然为我们设置好的“道”,不可违悖,不可另设。不玄不虚,可触可摸。得道就成“仙翁”(借用《仙翁操》词)就是“大道”就是“正道”。琴“道”不可能是多“道”更不可无“道”或歪“道”。与其它乐器的学习一样,应该是同一个“道”。2 曾参观故宫、台北故宫、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处,见有“琴”形状的玉质把玩器皿,经请教专家,并查看百度‘柄形器'条目,推论今天古琴的形制可能延续了‘柄形器'的形状,‘柄形器'是从夏商周延续到今天的一种美仑美奂的美形,因此古琴的形制很可能是一种中华民族审美的延续。3 琴上各部名称基本上由乐器实用功能的结构因素构成,弦——振动体;岳山——传导体;琴体——共鸣箱;龙池凤沼——出音孔;雁足——支撑点;护轸冠角——护琴部件;琴面——因体长,为便于振动抗压与抗地心吸力的需要,须为微圆形。底部为音响反射所需,基本为平形(唐琴记载有仰瓦形与此同理)。琴徽上的泛音为所有弦乐器所共有,是物体分段振动节点所在,徽点全部以百分之几的点位按放:七徽是弦长的 1/2、四徽十徽是 1/4、一徽十三徽是 1/8……“月”或“闰月”之说,是因徽的形状基本为圆形而联想所至,无可无不可。至于三尺六寸五分合 365 天,更是一种巧说。因琴长历有不等,从岳山到龙龈有效振动弦长就有 100、108、110、112、114、118 厘米……。肩、腰、足、额是一种出于琴人对琴拟人化的称谓。将古琴视为神器、法器、道器甚至有文学作家将琴称为“少女”,是琴在精神层面的另一种功能。然古琴的物理属性则是一件能发出声响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乐器,是更通俗更能令人理解的一种说法。4琴既为器,就必然存在弹奏的法则,古人早就说过“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墨子),而“法度”又必然依据乐器的结构原理作确定。为求“圆润、饱满”(“圆、润”九德中主要两德)的音色,振动体(弦)必须与传导体(岳山)结合得越紧密音越实为好,因此必须将弦向琴面作 45 度的斜向运力(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