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 可以兴一一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② 可以观一一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 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精选文档-2-④ 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4、荀子(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二)老庄及道家文论1、老子(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