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的传承与精神漫游如同现代奥运会源自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一样,现代奥运会火炬传递同样一脉相承于古希腊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的方式。每届古奥林匹克竞技会举办之前,在举办地奥林匹克宙斯庙前都要进行祭祀仪式。人们在祭坛上点燃火炬,手持火炬奔向各个城邦,呼吁“停止一切战斗,参加竞技会去!”古希腊常常进行火炬接力仪式,八个火炬手组成一个队,然后若干队之间进行接力竞赛,跑得最快的为优胜,只有优胜者才能从大祭司手中接过火炬点燃祭坛上的圣火。公元前第 10 届古奥林匹克竞技会起设立火炬接力赛跑使用的是专制火炬,用蜡做燃料。为防止燃烧时熔化的蜡或火星儿掉在手上,火炬中装有蜡盘(台)。这种造型影响了现代奥林匹克的火炬。现代奥运会创立者顾拜旦早在 1912 年就提议引进奥林匹克圣火。第 9届和第 10 届奥运会都曾在主会场点燃火炬塔,1934 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决定在每届奥运会点燃圣火,火种要来自奥林匹亚。现代奥运会的第一支火炬出现在 1936 年的第 11 届奥运会上,其灵感来自古希腊陶瓶上的火炬造型,古朴、典雅、小巧。主体仅长 27 厘米,重 460 克。火炬上端是一个圆盘形蜡台。下端是圆锥形底座,中间连圆柱体,可当手柄用。当时的火炬燃料为镁棒(镁棒是当时先进的燃料),易燃而明亮。1948 年第 14 届夏季奥运会的火炬仍用金属镁作燃料,但已不同于以前使用的长形镁棒,改为放置在圆形杯状的容器内,容器下保留了圆形蜡盘。圆柱手柄加长,整个火炬长度达 47 厘米,重 960 克。在杯状的容器四周刻上“奥林匹克五环”、“1948 年伦敦第 14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字样。四年后的第 15 届奥运会上,火炬造型已大为改变:上为一个长锥形燃料容器,下为外镶桦木的长手柄,中间由条状圆筒套接,这种长锥形容器用含有 600 克银的合金制成。火炬重 1080 克,全长 59 厘米,当时已开始使用便于补充的燃料罐。1956 年第 16 届奥运会在大洋洲的墨尔本进行,澳大利亚人设计的奥运会火炬完全袭用了 1948 年第 14 届火炬,全长 47 厘米,总重为 960 克。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在杯状容器中置入一个燃料盒,内存块状混合燃料,保证持续燃 15 分钟。有意思的是,11 月 2 日在奥林匹亚采集火种时,因为天空灰云密布,无法以阳光聚热取火,只得用火柴点燃。第 17 届奥运会在意大利的罗马城进行。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专家们讨论了古希腊陶罐上的火炬图案,吸取古希腊庙宇的典型立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