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科考活动学生总结范文一次活动让我记忆深刻的主要是参观野生朱鹮,参观秦岭大熊猫,标本制作课程,总结答辩,野外露营和徒步穿越秦岭。首先是参观野生朱鹮,这是第二天的活动,了解了秦岭四宝之一的朱鹮,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被人发现时只剩下 7 只,发现朱鹮的过程前前后后也持续了三年多,而现在朱鹮在人工养殖和放生之后,已经在秦岭自然保护区有了一百多只。朱鹮具有的很多特质和大熊猫相似,首先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生物,甚至是只有中国秦岭才有、而且毛色鲜艳,深受人们喜爱、生存能力差,繁殖速度漫、已经是濒危物种。所以和大熊猫一样,朱鹮也被作为吉祥物,还有中国与外国沟通的使者。这是我们学习到的朱鹮现状,而我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一些特别的感受。我与另一位同学问老师:既然朱鹮为了躲避天敌,甚至进化到不同季节改变毛色,那为什么朱鹮的头顶和翅膀下面依旧是红色的假如都是可以变的颜色的就应该更不容易被发现了,那那个红色不就会为朱鹮带来危险吗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回答的很清楚:这些红色是朱鹮通过进食时吃一种红色色素才能出现的,所以这个红色越红,越鲜艳,就说明这只朱鹮猎取食物的能力很强,就有利于这只朱鹮在求偶时成功率更大。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我能从中明白,生物都是有共性的,不管什么生物,他们的绝大多数身体上的特别部位,都有它特别的意义,几乎不会没有任何意义而存在。这是我这一次活动中的第一个收获。其次是观看大熊猫,这个活动带给我的启发就是换一个角度切入问题,首先,大熊猫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国宝,假如想要讨论大熊猫,比如说讨论大熊猫的细胞,或者讨论大熊猫的 DNA,肯定不能给它抽血或者什么暴力的方法,我信任假如没有上过这次课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讨论大熊猫。讨论大熊猫,其实是从它的粪便入手,一开始得知时我也想不明白,也许说能讨论大熊猫爱吃什么还靠谱,其他的完全不懂怎么讨论,但是经过老师指点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大熊猫原本是肉食性动物,肠子短,对竹子消化不完全,再加上它是用嘴撕开竹子直接吞下,所以测熊猫粪便中未被消化的竹子碎片咬节长度,就可以大致估算出这只熊猫的嘴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只大熊猫的年龄约几岁。通过粪便测定 pH 还可以知道这只大熊猫的身体状况是否生病,甚至可以通过粘在粪便上大熊猫毛的毛囊进行有关细胞和基因的讨论,还有可以通过粪便中是否存在孕酮,来知道这只大熊猫有没有怀孕。仅仅凭一个粪便就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