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外的活动总结(通用 7 篇) 美术课外的活动总结 1 为使中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进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我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进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美术学科是中学必修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在素养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和谐进展。 但是仅凭课堂教学进行美术教育是不够的,许多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专业训练,面对21 世纪的教育,美术学科对于培育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具有重要作用,在本学期我加大了对第二课堂的指导,现总结如下: 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理解色彩、透视、构图技法知识;掌握简笔画中写生画、临摹画、想象画、记忆画特点和画法以及基本的国画知识。在活动中我重点培育了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审美意识:初步理解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具有爱美、追求美的意识以及有一定的内心情感积累。 创新意识:具有敢于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渴望和创新意识。 学习习惯:养成刻苦认真的学习习惯、深化全面观察的习惯、大胆耐心的绘画习惯、细致有序地制作的习惯等。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注意进行审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自觉接受真理和道德教育。 由于青少年的身心进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是他们身体进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青少年进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 阶段性 的成果。我们教青少年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育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育学生各种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在评价青少年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他们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在他们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青少年,尊重青少年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他们的作品。 实行措施: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