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行政管理工作进展脉络 一、导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枢纽与核心,在促进融资投资、增加货币流动、调控企业运行风险以及促进全球化等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帮助实现以金融信息、金融秩序等为代表的准公共物品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的进展、维护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但金融市场常常存在的失灵以及金融业本身具有的内在的脆弱性,使得金融行业的行政管理必不可少。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无疑在整个金融业进展中不可或缺,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风险的逐渐加剧,也对我国金融业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府机构运用自身的行政权力通过立法等方式来约束金融机构的经营进展,对金融业及金融市场的运行、进展进行监督调控是未来金融业健康进展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在金融监管方面做了较多讨论,但是大多囿于监管的视角,从行政管理的视角来讨论金融监管中政府行政行为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将从行政管理的视角对政府金融监管的进展脉络与角色定位进行讨论,发掘我国金融行业的政府行政管理的政治主导性与变动性。 二、金融业行政管理进展历史沿革 (一)1949―1978: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政府金融管制 中央银行长期充当一身二任的角色,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同时又是具体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作为政权机构和金融企业的混合体而存在,这样的制度设计其原出发点就是为了严格监督和保证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任务的执行,进而形成强财政,弱金融的格局。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启,中国的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均遭到破坏,中国人民银行省以下机构基本合并入当地财政部门。直到 1978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才正式重新独立,再次发挥金融经济实体与金融行政管理机关的作用。 (二)1979―今: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市场化 金融市场化也即对金融业的放松管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进展,金融业也由改革开放之前的政府管制逐步走向多元化、市场化轨道,政府在行政措施上为金融业进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努力减少政府的无效监管,通过利率自由化调节经济,同时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不断进化,由之前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占据大一统地位逐步演变为专业银行与其他非金融机构共存的金融业新进展阶段。 1.1979―1984:经营与监管分离,由中央银行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