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六个创意的读后感篇一:闫秀玲有效课堂的“六个不等于”读后感有效课堂的“六个不等于”读后感徐庄实小闫秀玲其实,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一节课 45 分钟,要想上出精彩,大有文章可做,老师必须精心设计,“精耕细作”。否则,永远停留于完成任务层面,课是上了,到底有多大的效果,不得而知。的确,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并非高不可攀。依我看,首要的也是基本的前提就是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眼中要有学生,尽最大可能站在学生角度组织教学流程。在很多人看来,转变观念是一句空话。其实不然。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有的老师,教学模式基本固化,可以说上课还是满堂灌,甚至认为自己讲得很好,很精彩。殊不知,台下的学生昏昏欲睡,索然无趣,自己却全然不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最可怕的。第一,“教教材”不等于“用教材”。教材教材,顾名思义,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材料,不是全部,更不是所谓的“金科玉律”。如何用好手头的教材,合理整合,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味的教教材是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秀与高水平。第二,“讲得好”不等于“学得好”。也许很多老师认为,我讲得这么“精彩”,学生应该会学得很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犹如“百家讲坛”,台上讲得精彩,敢保证台下的观众都能及时掌握与消化?殊不知,消化吸收不仅有个过程,而且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奏效。第三,“记住了”不等于“会用了”。对学生而言,很多知识都要靠记忆。那么,是不是“记住了”就一定“会用了”?显然不是。进行当堂训练非常重要。“熟能生巧、水到渠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建议老师每节课无论如何,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当堂巩固所学内容。也许继续梳理,还能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不等于”,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教学首先是一门技能,进展到一定程度才是一门艺术,而技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艺术需要不断追寻才能精湛。倘若我们都能带着一份兴趣与执着去讨论课堂,用心教学,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教学原来真的很有意思。篇二:课堂评价体现老师智慧——《窦桂梅的课堂及时评价》读后感以前,对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我的评价很简单,往往局限于“对”与“错”,或者“好”与“不好”,很少考虑到自己的评价对整堂课的影响。曾经注意到老师的课堂评价对教学的影响,是读了一篇《窦桂梅的课堂及时评价》的文章,从那里我发现,老师的一个激情评价会带动学生的课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