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死从“上帝之死到“读者之死_作者之死21 世纪初的文学终结论以《文学评论》2001 年第 1 期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发表的一篇名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讨论还会存在吗》为滥觞,引起了专家学者们对读者之死这一文学现象的关注。那么,读者到底有没有死亡?带着疑惑,追本溯源,文章试图对读者之死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做一点梳理工作,供大方之家批判指正。一、尼采:上帝之死尼采在《欢乐的科学》第三卷第 108 节中第一次明确地说出上帝死了。他写道:上帝死了(Gottittodt),但是,人们同样也会提供千年之久的洞穴来展示它的幻影。尼采指出,由于上帝、本质、真理等超验物不再有助于人类文化进步,所以它们不仅失落了,而且还被有目的地废除了。上帝死了,是我们谋杀了他,因为我们拒绝信仰上帝。尼采的上帝之死不仅反映了宗教领域内上帝信仰的失落,还特别指出了道德领域内道德价值观念的堕落和对永恒不变真理的摈弃。首先,尼采深刻地指出人制造了上帝,上帝只是一个幻想、一个假定,是人的异化。他认为摆脱现象世界的彼岸的真实世界根本不存在。他说:我所制造的上帝,是一件人工品,是人的妄想,如同一切诸神一样!他是一个人,仅是一个人和自我的可怜的碎片。真的,这种灵魂是从我自己的灰烬和热焰中引出来的。他不是从彼岸来!其次,尼采认为基督教仇视人的生命本能、人的价值和理想,它是生命的对立物,是一切堕落的根源。上帝死了,你们天天进的教堂是上帝的坟墓!尼采从讨伐上帝开始,他自命为杀死上帝的凶手。在《欢乐的知识》中,他借助一个狂人的故事发出上帝早已死亡的讣告。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又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来宣布上帝的死亡。尼采明确指出上帝只是一个假象,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几千年来,人们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上帝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他的不存在。尼采一而再,再而三地敲响了上帝的丧钟。在尼采宣布上帝之死后,人作为主体取代了上帝,成为自身的主人,恢复了自我的尊严和权力,不再迷信于上帝的神力,彻底否定了设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上帝,从而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成为有价值意义的制造主体。尼采竭力让人们决定自己的命运,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提倡人类应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奋发有为、富于制造等。尼采的上帝之死使理性代替了信仰,批判的精神取代了盲从迷信,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制造出了一个关于人作为主体的神话。二、福柯: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可从以下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