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云石散曲诗歌中的永州情结[关 键 词]贯云石;散曲诗歌;永州情结一、永州的明媚山水点缀了其清新旖旎的创作风格贯云石“镇永州”五年间恰是其青春成长的五年,从弱冠到青年,坐镇一方,意气风发,官宦之余,长期沉醉、徘徊于永州的山水之间,得柳宗元《八记》之韵味,感元结碑刻之工整,上感舜德之神化,中有帝妃之婘属,其间作品多呈清丽的风采,对其归隐后淡泊疏志多有影响。例如[双调·水仙子]《田家》:绿荫茅屋两三间,院后溪流门外山,山桃野杏开无限。怕春光虚过眼,得浮生半日清闲,邀邻翁为伴,使家僮过盏,直吃的老瓦盆干。(其一)二、永州奇妙的历史典故构建了其意境深远、形象生动的写作特色舜帝与娥皇、女英的历史典故事传诵千古,其凄美的爱情故事、浓烈的别离情怀、隽永的生死相依成就了许多名家的经典吟唱,“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在名家的吟唱中总是神采奕奕。宦居永州多年的贯云石对舜帝的爱情故事也应神往之,在作品中就难免不会随手拈来。如其撰写的《别离情》:吁别离之苦兮,苍梧之野春草青,黄陵庙前春水生。日暮湘裙动轻翠,修竹亭亭染红泪。又闻垓下虞姬泣,斗帐初惊楚歌毕。佳人阁泪弃英雄,剑血不销原草碧。何物谓之别离情,肝肠剥剥如铜声。不如斫其竹,剪其草,免使人生谓情老。贯云石将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典故和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自然而然地引入诗歌中,营造了生离死别的悲愤和无奈,渲染出别离的凄凉和忧伤,将人世间那种离别情思之苦状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的“肝肠剥剥如铜声”,极尽人生悲苦之描绘,再加上“斫其竹,剪其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反衬相思的难断,更增加了全诗情感上的凄风苦雨。“日暮湘裙动轻翠,修竹亭亭染红泪”,将娥皇、女英寻夫不得、天人相隔的悲痛和不舍描写得感天动地,令人不由为这段爱情典故而揪心。贯云石在诗歌中善于借助典故来深化诗歌的内涵、简化诗歌的语言,强化了诗歌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性。三、永州瑰丽风土人情铸就了其奔放豪爽、壮怀激烈的诗歌风貌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就给这片土地蒙上了奇妙的面纱。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谪居 10 年,写出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历代文豪如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商隐、元结、颜真卿、欧阳修、苏东坡、寇准、朱熹、陆游等都曾仰慕前贤而游永州,或咏诗称颂,或撰文述志,或提笔摩崖,留下大量“俱怀逸兴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