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的门道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由于剑的单一功能性,确定了它的特别地位。越王勾践剑因“卧薪尝胆”的典故而名彪于世,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则向人们展示了吴越铜剑的超卓技艺。一些学者陆续检验分析了一些古剑实物,从而得以知晓古代铸剑术的大致情况,但有很多问题至今仍无法求证。[关键词]越王勾践剑;剑身;剑柄;吞口2000 多年前的东周时期,铜剑盛极一时,铸剑术堪称冠绝于世。1965 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曾出土 2500 年前的越王勾践剑,至今仍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其铸计之精、装饰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剑的别称为“三尺”,因为剑通体长三尺,所以也用“三尺”代剑名。剑的泛称为“三尺剑”,“七尺剑”为古代长剑的代称。剑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血槽;剑柄,包括剑格、剑首、剑鞘和剑穗;吞口,即护手。由于剑的单一功能性,确定了它的特别地位。铸一把剑所需的料材与锻工等成本,往往远超过其他兵器。因此,剑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取得的,说剑是种“高贵”的武器,倒真不为过。正因如此,剑遂成为身份地位的表征。在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剑是限定士大夫以上阶级才能配用的,这在《周礼》中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规范。“剑在人在,剑亡人亡”,剑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重要的,它还是佩剑者精神与志节的体现——形状左右对称、长而直的剑,具有不偏不倚、刚毅端正的美德,是君子的表征与侠客的兵器,更是正道与侠义精神的保护者,而这更超越使用者的层面。越王勾践剑剑长 55.6cm,剑阁宽 5cm,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铭“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绘(剑)”八字,字体为篆书饰以鸟形,即所谓鸟篆,也称鸟书、鸟虫书。剑格正面铸兽面纹,镶嵌蓝色琉璃,兽眼所镶之蓝琉璃珠俗称“蜻蜓眼式玻璃”,是中国最早的玻璃实物之一,据称系西方传来,在当时极为珍罕。剑格背面铸云纹,镶嵌绿松石。圆盘形剑首底部铸饰圆圈纹,是迄今所发现铸作最精、装饰最美、保存最佳的中国古铜剑。常常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有人又成功复制了越王勾践剑,专家评估相似度有多少。每当此时,心中总有一丝感叹,假如他们能有机会目睹这把王者之剑的风采,就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笔者曾有幸零距离接触过这把剑,并有幸与这把剑的发掘者谭维四老师(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求证关于这把剑铸造工艺的细节(见图 1)。从近距离观察,这把剑由 5 部分构成:1.剑身;2.剑格;3.两个箍环;4.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