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犹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陈独秀 1896 年考中秀才,1897 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 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 1917 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实行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 年秋获释后回上海。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 1917 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 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他 1879 年 10 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 8 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此后又有许多老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可见,陈独秀在这时已有了相当的责任感,同时幼年生活使他拥有了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这为他以后 27 年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同样促进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1896 年陈独秀以优异成绩通过秀才考试。给他带来声誉的应试之作,是他改头换面故意模仿的古代八股文,但却赢得了昏聩考官的欣赏。应试成功只激发了陈对传统课程的兴趣。一年后他第一次离家牵强去南京参加乡试。在九天的严格考试中,几百名应试者像囚犯一样被关在为他们准备的闷热、臭气熏天的号子里,当时正值夏季,在小号子里他既不能直立又无法平躺。陈落榜了,由那些怪现状他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