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白蚁啃食恐龙打开文本图片集来自化石表面的发现古生物学家的讨论对象是化石,他们通过讨论化石,解释有关远古生物的各类问题。古生物学家不仅会用 X 光透视化石的内部,也会对化石表面的细节进行分析,因为在从骨骼变成化石的漫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件,会在化石表面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既能反映远古时期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也能反映远古动物的一些行为特征。举例来说,肉食动物在杀死猎物后,通常会在猎物的骨头上留下啃咬的痕迹——齿痕;路过的大型动物不小心踩到一节骨头上,将其踩断或使之变形,留下踩踏痕迹;动物的骨头在被搬运的过程中可能被岩石划出痕迹;假如是在潮湿的地方,动物骨头还会发霉,真菌的菌丝深化到骨头中,破坏骨头的结构并留下痕迹;埋在浅层土壤里的骨头有时会遭遇植物根系的围剿,留下植物根系的压痕……总之,骨头在有幸变成化石之前饱受磨难并留下累累“伤痕”。古生物学家就像侦探一样,根据这些细微的痕迹,推测并且还原远古时的情景。近年来,讨论者在化石表面又有了新的发现——刮痕。这里所说的刮痕,并非由自然形成的,它们或三条一组,或五条一组。经确认,它们和昆虫的齿痕相吻合。昆虫上颚的运动模式和人类是不相同的——我们在咬物体时,上颚骨和下颚骨上下咬合,在物体上留下牙印(正因此,你可以从咬人者留在你的手腕上的“手表”痕迹来推断其门牙是否齐全);而昆虫的上颚则是左右咬合,而且很多时候是水平方向运动。正因此,昆虫留下的齿迹(刮痕)是不同于人类的。昆虫的牙齿有大有小,牙齿数量是固定的。于是,那些拥有强力上颚的昆虫会在骨骼表面留下深浅不一、但有规律的划痕。一般来讲,每组平行划痕的数量和牙齿的数量相对应,每条划痕的深浅程度和牙齿的大小相对应,划痕之间的距离则和牙齿的齿距相对应。通过分析这些划痕,古生物学家便可以还原造迹昆虫的上颚形态,然后通过与现代昆虫类群进行比对,最终确定最可能的古昆虫类型。也是采纳这种方法,英国科学家取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些恐龙化石表面的刮痕似乎是白蚁造成的!至少,从刮痕上分析是这样。2024 年,英国科学家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谨慎地发表了他们的观点。新的发现禄丰盆地位于昆明市西北方向约 102 千米,在我国恐龙讨论史上可谓声名显赫——由中国人自己讨论、复原、装架的第一头恐龙便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是一个小型的内陆盆地,发红的盆地沉积了厚达 1000 米的陆相沉积岩。随着地表风化,恐龙化石源源不断地暴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