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龙门石窟古往今来多少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龙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西面有龙门山,东面有香山,中间夹着清亮伊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2100 多个窟龛,数以十万计造像,40 余座佛塔,在东西两山峭壁间绵延分布,南北长达 1000 公尺。细碎的阳光洒在高高的石雕像上,闪耀着点点金光。碧水青山,游人往来,好一副和谐的景象。难怪连唐代诗人李白都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这个在古代被称为“阙塞”的地方,大约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兴建山寺。至于开窟造像,最早则开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北魏时期,洛阳的佛教达到鼎盛,寺院鳞次栉比,北魏末年更是高达1367 所。翻译经书的元匠菩提流支,创立少林寺的跋跎,在嵩山坐禅的菩提达摩等人,都纷纷到洛阳传播佛教,可谓名僧毕集。当时,人人都赞颂洛阳为“佛国”。光阴流转,时空变幻,就让我们随时间的轨道,一起走进“佛国”,细细品味石刻艺术在北魏时期,佛的圣洁和呼唤。无法看透的魏窟走进龙门魏窟,蜂房般的洞窟里,神奇、凝重、内敛。每个石窟都像一只眼,一只叫人无法看透的眼。魏窟中的造像,以释迦牟尼佛、三世佛和交脚弥勒菩萨为主体。大约在公元六世纪 10—20 年代,佛和菩萨“秀骨清相”的造像风格在龙门形成。这些造像都有修长的身材、清瘦的面形和含笑的眉眼。佛像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用直平阶梯式刀法刻出密集的衣纹。其审美情趣,应是拓跋贵族汉化已深的表现。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都受到它的影响。难怪古人常云:“河洛明月,更照三危。”北魏时期开凿最早的石窟——古阳洞,是内容最丰富的一座石窟。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都集中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概刚健有力,堪称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北魏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宾阳中洞,观赏性极高。宾阳中洞是宾阳洞三窟中的典型代表。此洞前后用了 24 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近观宾阳中洞窟顶的雕饰,是以莲花为中心的大宝盖。宝盖的周边,还雕刻着古钱纹、垂鳞纹以及三角纹的流苏。在穹隆顶中央,高浮雕出双层复式莲瓣,周围环绕着干达婆八身、皆面对正壁主尊释迦牟尼佛。干达婆分别有吹笙、吹笛、弹阮、击细腰鼓、击磬、吹排箫、弹筝和击缶者;紧那罗则以手托果盘作供养的模样。这些“飞天”都是头梳高髻,面相清秀,各“飞天”之间及其下方,分别刻有香花和流云,严谨而和谐,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