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涛追寻远古生命的足迹打开文本图片集野外考察工作的任务,就是每天不停地寻找化石。把化石采集回来后,还要对着这些冷冰冰的骨头做讨论。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若非特别感兴趣,恐怕很难坚持。中学时的邓涛,买了一本《化石漫谈》,这本早已泛黄的书,至今还摆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我的生活道路,有意无意间被它引导了。”邓涛说。高考结束后,邓涛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录用,虽然这只是第二志愿,但他很兴奋这个结果,因为每年一次的野外实习机会,正好满足了他渴盼投身山野的愿望。从此,邓涛踏上了古生物考察和讨论的道路。现在,他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讨论所讨论员,专门钻研远古哺乳动物的神奇。西藏的札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西部,这里海拔 4000 多米,荒无人烟,却可能埋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史前生物。2024 年的夏天,古脊椎所的科考队,千里迢迢从北京驱车来到这里,希望能有所发现。对古生物学家而言,每一次野外考察,都要承受体力上的巨大压力,而危险和意外更是司空见惯。尤其在高原上,缺氧在所难免,加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生活艰苦可想而知。“可能有一种神奇力量在呼唤,寻找化石时,谁也不会想到肉体上的痛苦。”邓涛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良好的心态必不可少,无论有没有收获,对待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十分谨慎,且有十足耐心。因为在科考历史上,许多举世闻名的发现,都是在无意之中降临到身边的。在邓涛看来,哪怕发现只有牙齿一样大小的东西,心情也会十分激动,而假如能挖到一件有价值的化石,那简直就是对他们莫大的奖赏。8 月 22 日,科考队发现了几枚牙齿化石,队员初步推断,认为这可能是史前犀牛的。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动手,小心翼翼地将化石与周围的岩石剥离。假如他们的推测是对的,那么无疑将为哺乳动物的演化,提供相关的证据。这一次,邓涛和同事们足够幸运。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挖掘,一副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三节颈椎化石,呈现在科考队员们的眼前。他们用石膏将化石包裹住,运到北京的实验室,做进一步的修复和分析。结果令人惊喜——这是冰河时期“明星”动物披毛犀的化石。人类探寻未知领域的激情不会磨灭。邓涛说,今后他还会带科考队员,继续到青藏高原寻找远古生命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