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 在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除父母之外,排在第二位的就应该是教师。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身体健康,又保持心理健康。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据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完成的《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93%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近 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大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发火。如果有机会,只有 17%的教师愿意终生执教。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 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某省 168 所城乡中小学的 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 51.23%的教师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急状态,可以摧毁人的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失衡和失调。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面临来自更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评定职称、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抑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的压力,一些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教师工作强度大。首先,中小学教师每周 15 节课,每节课40-45 分钟,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平均要站立不少于 2 个小时,且不计在黑板、课堂中的来回走动,及课前、课后回答学生的问题等;其次,备课、批阅作业、查阅资料等伏案工作时间每天不少于 3.5 小时。第三,要与学生谈话、组织各种活动,还要参加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如全体教师会议、年级组会、教研组会、课题组会、班主任会等。因此,许多教师每天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要远远多于 8 小时,而睡眠时间却不足 7 小时。 (二)经济收入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师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而言,中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