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新时代教师师德培养的几点思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和便捷,足不出户就可纵览天下大事,那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职业始终会存在,这是因为网络虽能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和信息,但提供不了其内在的素养和能力。经师可得,人师难求。学生的能力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的,思维的火花也是在摩擦碰撞中迸发出来的。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革,各种新模式、新理论层出不穷,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供给侧改革等正引领着教育变革。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师德建设应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被置于重要位置。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地方。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得到尊重和关爱,更希望得到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培养的能力,要能够支撑他们在社会上谋生和发2/7展。因此,一位师德优秀的教师,既要懂得关爱学生,还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科学引领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基。有一颗仁爱之心教育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教,二是育。其中,“教”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育”主要是陪伴、呵护、关爱,热爱学生,言传身教,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使他们真正成为诚信友善的社会公民。孔子思想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他提倡“忠”“恕”。所谓“忠”,就是尽己为人,自己承诺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地完成;所谓“恕”,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成为具备优秀师德的教师,就应实践“忠”和“恕”,以尽己为人的精神,忠诚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以推己及人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没有差别;爱的方式因人而异,但爱的目的完全相同。教师有了仁爱之心,在教育实践中会对学生耳濡目染,让他们也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影响一个小群体的同时影响整个社会,构筑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涟漪效应,而教师师德是中心点。教师3/7对学生的仁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中,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学会“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我国西周时期实行“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