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研究_第1页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研究_第2页
2/7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研究_第3页
3/7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讨论关键词: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从物质形式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层单位,也是一个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体,具有历时性、共时性、整体性的文化生态系统特征。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建筑、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保护其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历史城镇、传统村落的保护即逐渐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先后公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等一系列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文献;我国的传统村落文化探讨则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2000 年徽州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传统村落历史脉络、建筑风格与形态、区域经济、旅游开发等方面的讨论,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瞩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实践层面而言,传统村落保护比之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显得相对滞后。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古民居建筑保护方式的局限性。2024 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对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提出了一定要求,传统村落的保护领域从物质形式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领域,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列为价值特色部分的 10 项评价指标之一,这一的开展对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推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从原先的外观建筑特色逐渐转向建筑之内的文化要素,乃至对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内居民的关注。2 传统村落的历史地理沿革、文化生态空间根据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村落的地域类型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分析该村落的历史沿革、文化生态空间,描述传统村落的村落空间演变过程,将为进一步梳理其所承载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奠定重要的人文、空间基础。2.1 历史地理沿革与宗族近缘聚居地谈文溪村位于湖南新田县南部,乃郑氏族人所居,村落的形成,根据《郑氏家谱》和《重修门闾记碑》、《家庙碑》等志籍、石刻文物的可靠记载,始于明初,至少有 600 多年历史。郑氏族人迁入湖南,分支迁移至现今谈文溪村,过程可分三个时期。远祖“郑衡瑜”,约五代时期,由江西迁移到湖南新田县境内;郑衡瑜后裔的一支“郑万里”兄弟,于南宋时期在现今谈文溪一带立家生活;再经历了十五代 300 多年,万里兄弟后裔的“郑富”一支,于明初完全定居现在谈文溪村所在地。据嘉庆 22 年《家庙碑记》记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