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沐文堂藏砚四、精雕细琢的明清砚明代制砚,仍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由于端石一直在开采,歙石开采规模较小,洮河石难取,因而端石砚成为诸砚之冠,明代在端石水坑又发现了青花、火捺、鱼脑等许多更美的砚石。明代端砚一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砚式,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又制造了新的砚式,如蛋形、金钟、瓜果等,从雕工看,构图饱满,精雕细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了端、歙、洮河砚最为人所宝重外,澄泥、木漆、铁、铜砚也有制作。这件明代鹅形澄泥砚(图 1),长 22.3 厘米,宽 14.2 厘米,厚 3.4 厘米,澄泥砚陶土润滑,模印成形,再加雕阴线细节,作鹅形,背面表现鹅腹,刻工精致,鹅颈部分透穿,砚池与砚堂区分不明显,是明代砚式的典型风格。明代砚较为厚重,体形也比唐宋时期大,不宜手执或搬动。明砚砚面大多雕有纹饰,刻工较为粗犷。暖砚在宋代已出现,明代暖砚使用更普及。明代暖砚大多为陶制,中空,上有一洞,可以注入热水,以便冬天磨墨。明代晚期大量出现青花瓷砚,但烧制较粗糙。明代的石砚以椭圆形及长方形最为流行。石砚大多在砚面及两侧刻有纹饰,宋代流行的四直砚到了明代两侧变高,两唇变厚,明砚一扫宋砚的轻薄,雕砚风格端庄厚重,纹饰简洁、精致,随形砚,生动活泼。这件明代莲叶游鱼纹紫端砚(图 2),长 18.2 厘米,宽 12.8 厘米,厚 2.8 厘米,砚呈鱼形,以天然“石眼”作为鱼眼,表面阴刻鳞纹,砚堂较小,底部光滑平坦,题诗“千里远山碧,一条归路长。庚戌腊月,原起”,附印章“刘”字。莲叶游鱼纹有“年年有余”之意,属明代较为常见的纹样。清代是砚台制作的辉煌时期,制砚工艺更臻精致,砚材种类,雕刻技术,花纹形式,砚盒装潢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制造。所用砚材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质料。清代砚同明代相比注重轻巧,厚重者较少。这件清瓜叶纹绿端砚(图 3)长 26 厘米,宽 15.5 厘米,厚 3.5厘米,石砚体形大,呈灰绿色,上有石眼八颗,石砚外形不太规则,作“随形”样,砚堂呈“心”形,顶端刻浮雕瓜叶纹,刻工深,是明末清初的典型砚样,石砚背面刻有题诗“倩谁远移玉溪水,笔端题得晓风诗。徐元文”。徐元文为明末清初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擅楷书。清代砚雕吸收了牙雕、木雕、漆雕、石雕的诸多长处,图案繁多,有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等各种雕工得到了综合运用。这件清天蟹松花石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