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鲁迅小说中的文化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文化批判_第1页
1/4
鲁迅小说中的文化批判_第2页
2/4
鲁迅小说中的文化批判_第3页
3/4
鲁迅小说中的文化批判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能像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哪一位能像鲁迅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执著而又犀利。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在鲁迅著名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国民性的揭露批判,如奴性、看客心态,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这些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一、阿 Q 是“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民众。在《阿 Q 正传》中,给我们描画出“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毫无掩饰的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所以,阿 Q 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例如《故乡》中的闰土和《风波》里的七斤,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鲁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他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他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 Q 其实就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二、阿 Q 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阿 Q 非常穷,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流浪雇农。他没有家,没有籍贯,甚至被剥夺了姓氏的权利,被掠夺去了仅有的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被断绝了在未庄的生计,他什么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不仅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更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尽管他被压在未庄社会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还常常好像很得意,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及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永远都是失败者,然而他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的地位却实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根本不承认自己被奴役,反而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兴奋了”。或者在欺侮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中泄愤,在转嫁屈辱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分明挨了别人的打,却要说一声“这是儿子打老子”,然后就心满意足,以为得胜了;明明是别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鲁迅小说中的文化批判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