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诗中称“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概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 岧 峣 ” 两 字 加 倍 写 华 山 的 高 峻 , 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人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人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青。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人“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完全可以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