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说明十三法 定义说明法。定义说明法,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把事物所包含的本质属性概括起来,使人对其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如金刚石的概念: 金刚石,是碳的同分异构物。它是在高压高温下的岩浆里形成的八面结晶体。无色透明或稍带浅黄、浅蓝、黑褐等颜色有光泽,有极强的折光能力。硬度为 10,是已知的最硬物质。现在可由人工制造。 下定义要注意两点:一要确实能揭示本质属性,二要下定义部分与被下定义部分的范围彼此相等。 举例说明法。举例说明就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使人容易理解,又给人以具体的印象,对那些比较抽象的事物进行说明时,常用此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讲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则用“大连——北京”“济南——烟台”两个事例来说明;讲到高下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以华南丘陵地区引种热带作物于山腰和山脚的事例来说明。 运用举例说明法,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指所举的例子要最能说明对象的,一个指所举的例子是读者最易接受与理解的。另外举例量要适当掌握,举的例子在数量上少了,缺少说服力,多了又显冗长拖沓。 诠释说明法。诠释,就是说明、解释诠释说明法就是解释事物或说明事理的方法。下定义说明,要求很严格、很完整,诠释则可以只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语言运用也较自由。所以,说明文中更常用的还是诠释说明法。如《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就用了诠释说明法。请看: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叫做竹简或者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竹筒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 “ 策 ” , 也 可 以 写 作 “ 册 ” , 这 个“册”子多象在儿片竹简中间,穿上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一段中,就对“竹简”、“木牍”“策”分别作了注释。 比方说明法。比方说明法,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运用比方说明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就运用了比方说明请看: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