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五章 化害为利VIP免费

第五章 化害为利_第1页
1/8
第五章 化害为利_第2页
2/8
第五章 化害为利_第3页
3/8
第五章化害为利人类只能在适宜的环境生存、发展,否则,难以为继。然而,异常的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往往超越环境的承受,应变能力和人们的认识、防范状况,危及人们的生命、活动、财产、资源、环境安全。中国的先民,很早就提出居安思危,防危杜渐,有备无患,常备不懈等思想、措施,力求达到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始境界。孔子教导人们认真研究多种灾祸,“不见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三峡库区可能引发这些祸患,更应增强热爱生命化害为利的文明意识。三峡库区处于吕梁、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影响范围,形成70%以上的山地。东南、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回旋于此,大雨、暴雨、特大暴雨造就流水等地貌。地质复杂、地形险峻,河水湍急,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重灾区。三峡工程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的过渡河段建设高坝大库,直接改变长江流域水量、水质、水能的时空分布,间接改变水循环、水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的时空分布。根据古今中外水利工程的经验教训,可能引发淹没、浸没、渗漏、塌岸、库岸再造水沙冲淤等分散、渐进灾害,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岩土崩落、泥石流动、岩溶发展、水体污染、水库地震等集中、突发灾害。由于就近后靠,开发式安置百万移民,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人们日益集中在山麓平坝、丘陵库边,可能加重灾害损失。国家于2001年7月至2003年期间,从三峡基金中拿出40亿元专款,用于治理地质灾害,充分说明防治灾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防治灾害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工程的可靠性,有效性,长期性。然而,人们对防治灾害的认识尚不一致。过去,强调正面宣传,介绍巨大效益,很少涉及负面危害,加剧认识片面、知识失衡,信息非对称。因此,很多江河、城市、工程很少设防,盲目乐观,高枕无忧。一旦发生灾害,手忙脚乱,难以启用应急体系,形成快速反应功能,造成大量二次、串联、并发事故、损失。近年来,在“时间就是金钱”,“利润重于生命”等思想指引下,事故频发,灾害日增。每天的报纸都记录着悲伤的血泪。重庆被国务院列为8个高发事故城市之一。2004年1-10月,共发生2043起事故,死亡2518人。可是,又出现“当交学费”、“多难兴邦”等怪论。事实上,多难未必兴邦。常是丧失元气、积重难返,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许多王朝覆灭,企业倒闭即是明证。因此,失败也是失败之源。逻辑上,多灾多难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而是价值连城的镜鉴让人们看到无知、偏见、傲慢、愚味。还有人认为是“金钱、权力、黑恶、冷漠”等因素作祟。因此,更要宣传普及防治灾害基本知识。让人们了解重大灾害的发生规律,监测预报、防治措施,相关因素在成灾、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全民心防,随时应急,减少损失。最好化害为利。一、灾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损害人们生命财产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称为灾害。按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性质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发生变异达到人们难以适应或抗拒的程度导致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受到损害或破坏。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常常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加强或削弱。水灾害包括人类未充分认识、防范,异常运动、存贮的水分,破坏自然环境的灾害,损害生命财产,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水分若成为致灾因素,可使成灾环境,承灾物体产生下列灾害。(一)大地灾害使地表或地壳变异、失稳,如水土污染、土壤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山崩地裂,水土流失等。(二)地质灾害使地壳岩土软化、活动,产生地动、地震,地面升降等。(三)人为灾害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造成的灾害,如随意筑坝建库,超采地下水,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造成堤坝垮塌,资源枯竭,水域突变,地面沉降,矿井突水等二、相关因素灾害学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科学。灾害系统由成灾环境、致灾因素、承灾物体三部分组成,并有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一)成灾环境即灾害的空间分布,构成地球物质环境的层圈,如大气、水分、岩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五章 化害为利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