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反思(reflection)——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反思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提倡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反思、培养反思意识和能力是当今教师教育的一个主流观点。教师应该在认识反思的本质和对自己专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反思技巧和策略,从而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反思,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第一节反思的内涵一、反思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洛克和斯宾诺莎对反思的探索对反思概念的探索,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洛克(J.Lock)和斯宾诺莎(B.Spinoza)是这个时期研究反思的代表人物。1、洛克:反思即“心灵的反观自照”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思”是人们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这种反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洛克说:“经验在供给理解以观念时,我们还不知道有各种心理活动。我们底心灵在反省这些心理作用,……”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洛克所谈的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思维的思维。2、斯宾诺莎:反思即“对观念的再认识”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也即“观念的观念”。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对于作为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识之所得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向着知识的推进,即是“反思”。比较洛克和斯宾诺莎对反思的认识可以发现,洛克的反思和斯宾诺莎的反省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洛克的反省是把思维活动作为思维对象,而斯宾诺莎的反思是把思维所得的结果作为思维对象;洛克的反省主要着力于人的观念的来源,斯宾诺莎的反思主要着力于既得观念的理性升华。②(二)杜威和博伊德等人对反思的探索1、杜威对反思的论述约翰·杜威(JohnDuwey)是美国20世纪早期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不仅对作为广义的反思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而且还将反思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对教师的反思性思维也进行了精辟的阐释。①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9—70页。②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7页。(1)反思杜威认为,所谓反思是“指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周密的和持续的思考”;反思“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①从杜威对反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其一是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思考),其二是反思具有对象性(指向“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自觉性(“有意识的和自愿的”)和技巧性(从支持反思的对象的“基础”及“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上入手)。关于反思活动的阶段,杜威也有所论述:“①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理困难的状态,和②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②杜威对于反思探索的贡献在于:其一,继承前人的观点,承认反思实质在于对“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的思考,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二,超越前人,将反思研究引向深入,他着力探讨了反思出现的情境状态,问题所引起的困惑和“不确定”,从而不仅使得反思表现出明显的探究性特征,而且也使得反思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并进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其三,杜威从他的反思性教育观出发,首次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观点。这样,广义的“反思”研究被移植到教师思维与行动的研究上来,为后来的反思型教师教育运动奠定基础。(2)反思性教学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Howtothink)一书里,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为了更为深刻地提示反思性实践的本质,杜威将教师的反思性行为与常规行为进行了对照。杜威认为,教师的常规行为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于传统权威和冲动。“每一所学校里都存在着一种或更多的视作理所当然的现实定义或共同准则(collectivecode)。在这种模式里,现实以一种无问题的方式构成,并成为认知和体验其它观点的障碍。教师们常常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切学校现实,主动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