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有效竞争模式 摘要:我国汽车工业目前处于分散经营的过度竞争状态,本文认为政府利益刚性是导致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失效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以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可行性竞争模式。 关键词:有效竞争;斯塔博格模型;进入壁垒;战略联盟 一、理论与模型 “有效竞争”是由 J·M·克拉克针对完全竞争的不可行性提出的。有效竞争的实质就是寻求解决“马歇尔冲突”,使产业组织形成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产业内企业间适度竞争活力的可行性竞争态势。 产业组织理论所推崇的完全竞争,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利于企业有效的技术创新。但是寡头垄断又往往猎取高额垄断利润,扼杀了竞争活力,阻滞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市场自调节功能”失败。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着既非纯粹市场,亦非企业的中间性经济组织现象。如源于日本,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分包制;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成一定的目标形成的战略联盟;以及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群。这种互惠共生,共生进化是共生系统的本质,是自然界中一个主要的组织规则。Pikard Lasson 就建议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的三级制度分析框架来替代传统的市场与企业两极分析框架。由此可知:规模经济的要求并非一定要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来实现,采纳某些合作竞争型中间性经济组织的模式有时可以更好地达到有效竞争。以下的垄断、古诺和斯塔博格模型的均衡解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说明中间性经济的优越性。设市场总产量为 Q,所有厂商边际生产成本相等。面对不同的市场制度,其均衡解不同。 垄断均衡解总产量和总得益分别为 斯塔博格领导者追随者模型是行业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公司形成的重复博弈均衡,其总产量大于古诺均衡解和垄断均衡解,总利润小于古诺均衡解模型和垄断均衡解。这种差异垄断竞争均衡是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以团队精神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有效竞争。 二、我国汽车产业现状:过度竞争 1. 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反映某一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 2025 年我国汽车工业中最大的 3 家企业集团的市场占有份额分别为:一汽集团 20.37%、上汽集团%、东风公司 13.29%,3 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总共为 49.14%,说明了我国汽车工业大企业集团整体市场集中度很低,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是在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