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现实困境与选择方向 摘要:我国目前以单一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一目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比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同名义 GDP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等。最后本文提出,由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向通货膨胀率目标过渡应该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未来选择方向。关键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现实困境;选择方向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依据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指处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中央银行在一定的时期内和某种特别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在于:第一,中间目标应该具有可测性。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猎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并且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第二,中间目标必须具有可控性。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必须能够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中间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稳定的相关性,它们的变动能够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力。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中间目标,从而促使最终目标的实现。二、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所面临的困境 1.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我国目前所选择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都差强人意,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金融市场上可供投资的金融品种不多,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储蓄为主。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对于测度货币供给量是有好处的。其次,相对于发达国家,简单的金融结构使得目标变量与货币总量之间容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给量的难度相对较小。2. 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所面临的困境从可控性角度看,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比较低从表 1可以看出,从 1996—2025 年上半年,狭义货币 M1 的目标值从未实现过;1996、1999、2025、2025 年,实际值高于目标值;1997、1998、2000 和 2001 年,实际值低于目标值。而广义货币 M2 只有 1999年实现了目标,其他年份都出现了偏离。整个期间,尽管为了减少实际执行结果对目标值的过度偏离,中央银行屡次调整目标值,但是目标值和实际值的差值仍然存在。以上分析表明,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