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的讨论进展 【关键词】手术器械消毒方法评价 医疗器械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去除附着在上面的血液、黏液、体液等有机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假如清洁不彻底,医疗器械上残留的任何有机物都会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碍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其作用,从而阻碍消毒与灭菌效果。据报道[1],美国每年有1500 万例次由于内镜清洗消毒不当而引起的医院感染,主要是由绿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污染在器械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清除到安全的水平,对保证灭菌的成功和控制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手术器械的清洁处理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 1 清洗消毒方法 清洗前的预处理 无论采纳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清洗前的预处理都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器械进行保湿处理、清洁度的检查、器械的分类、特别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等。清洗前如采纳物理或化学的消毒方法,可使附着在器械上污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增加清洗难度。在相关消毒技术法律规范中,只要求对有特别污染的器械方采纳含2000mg/L 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其余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原则上实行先清洗后消毒的方法,既实行标准预防的原则[4]。一般器械常规在 40℃以下水温流水下冲洗[5],去除粘附在器械表面的污物。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器械,能进行拆卸的应充分拆开,有管腔的将管芯拔出,避开洗涤面的遮盖。污物干枯的器械,会增加清洗难度,不宜直接进行清洗,应先采纳酶液浸泡来松解或消化粘附在器械上的污物,宋敏报道[6]在使用科室用多酶浸泡器械 3h预处理后,供应室在清洗前采纳含氯消毒剂浸泡也可便于清洗和有效地控制洗涤效果。 浸泡与酶剂的应用 王风勤报道[7]采纳相同的清洗方法,分别对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洗和放置 2h 后再洗涤的器械进行洗涤质量检测,洗涤后潜血阳性率分别为 5%和 40%,由此可见,器械使用后及时处理,是降低清洗难度、保证清洗质量的关键。但由于运转流程、各医院条件不同和各科室使用情况不同等原因,在器械的周转过程中较难保证器械在使用后 2h 内到达供应室进行清洁处理。为了便于有效地将有机物去除,最好采纳含酶清洁剂,以加强清洗效果[8]。朱桂双和宋烽[9,10]观察结果显示,使用多酶清洗液浸泡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不加多酶清洗剂浸泡的...